Wednesday, June 11, 2008

聯發科該深耕抱光儲存?還是要跨出去?

報導時間:2004-06-15 00:00
 
去年底,聯發科研發副總經理劉丁仁先以「個人健康因素」請辭;今年初,人事部門主管沈傳芳離開,總經理卓志哲準備赴美深造,其他一些資深研發工程師像是黃柏鈞、柏振球等,也都放棄千萬年薪回到學校教書。這麼密集而高階的人事異動,如果是發生在美國矽谷,那一定被解讀成重大警訊。


轉捩點上
老將紛紛求去,新秀猶待開局


「我進來聯發科3年,目前的確是變化最大的階段,但這不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嗎?」面對外界的質疑,聯發科財務協理兼發言人喻銘鐸,不以為意地反問。喻銘鐸在2001年加入聯發科,當時聯發科不到300人,現在已有718人,其中615是研發人員,比例超過8成。從編制上來看,最大的不同就是過去的研發部門已一分為三,分別是「光儲存事業部」「數位消費事業部」和「無線通訊事業部」,每個部門的研發人員數目相當。
目前這三個部門分別由3名副總負責,分別是2002年到任的謝清江,負責聯發科最賺錢的光儲存事業部;2003年6月到任的副總黃文琛,負責數位消費;至於負責通訊事業部的副總徐至強,今年2月到任,上任還沒滿半年。
業界人士都知道,當年聯發科由聯電分出來,從百廢待舉到成為一代股王,劉丁仁是聯發科研發部門的靈魂人物。然而,如今老將紛紛離去,三名新秀副總又尚未打出一番新局面,也難怪外界憂心聯發科正站在轉捩點上。


續抱,穩嗎?
光儲存的乳酪,真的
還很多嗎?


劉丁仁雖以「健康不佳」的理由轉任聯發科顧問,但是國科會在去年底舉行的IC專案審查會時他仍舊出席,而且根據一位與會的業界人士回憶,「劉丁仁的風格還是那麼實事求是,」一名參與計畫的人員被他詰問到無地自容,因為他對每一個環節都很注意,「可以想像當他的部下有多麼辛苦!」這名人士說。
這正是劉丁仁受到IC業界工程師敬重的原因之一,即使聯發科上市後,他貴為副總,也還常常親自和工程師一起討論。一位台大電機系教授就指出,劉丁仁紮實的技術功力,正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打下江山的基石。
1947年出生的劉丁仁,專長是類比IC設計,研究所畢業後就待在聯電的記憶體部門。1997年隨蔡明介到聯發科負責研發工作,儲存領域一直是他最大的專長,當時日本大公司準備進軍DVD市場,放棄CD-ROM領域,但聯發科卻投入CD-ROM光碟機市場。
當時一般廠商多以16倍速為主戰場,但聯發科的研發團隊直接開發32及36倍速的產品,1998年更一舉開發出全球最快的48倍速光碟機,讓聯發科第一年營業額5億元,第二年就達到28億元,2000年更因為CD-ROM光碟機尚未被DVD取代,市場需求仍旺,營收突破50億元,也奠定了聯發科EPS的傳奇。此後,從CD-R到CD-RW,再轉到DVD,聯發科簡直一路賺翻了。


跨界,成嗎?
無線通訊的市場,究竟何時開花?


在光儲存媒體大獲全勝後,聯發科也開始跨入無線通訊領域,大舉從工研院找來整批通訊團隊。產業分析師認為,台灣IC設計公司想要走出「一代拳王」宿命,就必須多元嘗試,而這正是聯發科跨出儲存領域重要的一步。
不只是通訊RF晶片,聯發科還開始布建多媒體HDTV晶片;不過最近兩年,最賺錢的部門仍是來自DVD。根據去年的財報,布局兩年的通訊產品只占整體營收的0.02%;而新布局成效遲遲無法顯現,正是引發這波聯發科內部路線之爭的主因。
「光儲存的市場不會消失,我們不應該分散兵力,要進一步鑽研更先進的技術!」不同路線已在內部一些資深的工程師間引起爭辯,部分人士認為聯發科從CD-ROM到DVD,已建立起堅強的產品線,因此,未來應繼續強化,「一家公司應該要有他的特色和深度。」這也是一些創業研發工程師的主要看法。
「他們太低估了軟體的部分,」一名專精技術的竹科人士則批評,過去的成功經驗,讓聯發科以為通訊產品也可以像光儲存產品一樣,做出來就會有人用,「產品不是只要做得好,還要有人買才有用,一開始沒有找到客戶合作開發是聯發科的一大致命傷。」
但是持不同看法的人則認為,萬一挖不到礦呢?「不能說做儲存的人就認為,做通訊和做多媒體的人就沒競爭力,」公司要成長,要走出產品的S型宿命,就應該採取不同策略。
「我相信蔡明介的策略是正確的!」聯發科的獨立董事、台大教授湯明哲評論。他覺得沒有資源被稀釋的問題,主要是因為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會整合在一起,從光儲存、多媒體到通訊,所以光儲存的研發工程師倒不用擔心自己賺的錢都投在其他領域。


挑戰宿命
期待「一代拳王」再出奇兵


「徐副總過去在全球最大通訊公司科勝訊的經驗,可以讓我們可以走得更順。」喻銘鐸也不認為聯發科上一階段發展通訊產品的計畫已經失敗,反而在開發出亞洲首顆GPRS晶片後,聯發科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。
然而,就在素有「聯電大將軍」之稱的蔡明介東征西討之際,聯發科內部的「公司文化」似乎已有微妙的轉變。
「我覺得,聯發科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導向的公司了,」一名從聯發科離開的員工指出,「聯發科最大的問題,就是技術人員覺得他們不被尊重了,」在搶進市場的情況下,有些研發人員認為自己拚命努力,做的只是一些沒有技術深度的東西,也讓一些人有不如歸去的感嘆。
「我只是覺得,蔡明介要多一點溝通的能力,」一名內部人士批評,蔡明介的領導太像帶兵。
蔡明介很難改變,或許是因為太有自信。過去就有一位在聯詠時期就跟著蔡明介的主管對媒體指出,以前的蔡明介很強勢,對員工也經常不假辭色,工程師看到他常不由自主地「停止呼吸」,連氣都不敢喘一下。
但也有人認為,聯發科本來就很難管理,現在大家都賺了錢,一不高興就會選擇離開。「只要是新進的員工,董事長幾乎每一個人都見呢!」喻銘鐸也為蔡明介缺乏「溝通誠意」抱屈,他甚至曾經建議蔡明介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親自面談,但是迄今蔡明介仍堅持這樣做。
景氣寒暑交替,無線戰場仍舊廣闊,2001年7月以278元上市的聯發科,在今年4月股價幾乎又重回原點。這次蔡明介能否再度神速用兵,打敗「產品生命週期S曲線」的宿命,還是難逃「一代拳王」的落寂,再次考驗著這位聯電大將軍。

1 comment:

klhsieh said...

版主:這篇文章我也非常喜歡。是難得的極好的報導性文章。